让白云电器入选首批减碳大师的,是近年来对于数字化转型和低碳化的慷慨投入。白云电器供应链中心总监李玉祥表示,不管是从自身数字化工厂的打造,还是对智能输配电硬件与软件技术的研发,白云电器近年来的转型投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年前正式开通运营的广州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因其最高运营速度达160公里、全线地下且以地铁模式运行,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快地铁”。而让“最快地铁”全速前行的,离不开背后的电力系统总包服务商——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白云电器”)。
除了助力“最快”,这家集电容器、变压器、成套开关设备、变频器、自动控制、智能元件等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加速减碳的步伐。
8月下旬,施耐德电气正式启动“减碳大师”计划,其中,白云电器和深石零碳科技、京东物流、美孚等企业一起,成为了第一批“减碳大师”。
让白云电器入选首批“减碳大师”的,是近年来对于数字化转型和低碳化的“慷慨”投入。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数字化和低碳化对企业的转型来说,是一个契机。”白云电器供应链中心总监李玉祥表示,不管是从自身数字化工厂的打造,还是对智能输配电硬件与软件技术的研发,白云电器近年来的转型投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数字化工厂
李玉祥提出,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白云电器直接把公司的目标做了调整,从过去的传统制造设备商向集成服务商转型,并向“绿色智慧能源的践行和引领者”迈进。这让当时已投入运行的数字化工厂的作用愈加凸显——既为绿色目标打下了基础,也为接下来的加速提供了持续落地的场景和动力。
李玉祥所说的数字化工厂,即白云电器建设的智能配电设备绿色数字化生产基地,是入选“国家级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的企业,被视为当地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羊”。
“这家数字化工厂在行业里是相当领先的。不仅在屋顶铺设了光伏,还安装了自动化的配电系统,不仅能让整体减排的比例达到30%,还可以把整个工厂的运营效率提升了30%。”李玉祥说,高度数字化的产业和自动化的仓储系统,帮助白云电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公司又投入了大量智能配电系统的相关研发,进一步升级低碳和数字化的转型,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配电设备绿色数字化生产基地,这一工厂是支撑白云电器从“产品驱动”向“数字驱动”、从“装备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型的重要载体。
在白云电器的数字化工厂里,综合监控中心上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播报工厂内每个工点的运转情况。整个占地面积185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由中压成套生产车间和低压成套生产车间两大车间组成。主要设备和系统包括:配电设备柔性装配线、钣金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库线一体化铜母线自动加工线、二次线束自动加工线,以及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综合监控系统、数字化检测系统等,不仅具备年产5万面中低压智能配电设备的能力,而且还实现了公司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等供电系统中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成为联通上游供应商和客户的数字化运营平台。
根据规划,整个工厂项目共分为两期建设。于2020年完成投入使用的一期建设,主要是针对供配电制造行业“订单小批量、交货周期短、非标程度高、运营维护复杂”的特殊性进行专项建设。项目二期将继续围绕制造资源控制、物流过程管控、生产执行跟踪及智能运维管理等开展,以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工厂的生产效率。
其中,项目一期建设综合运用了钣金柔性加工、立体仓储、先进的物流输送、工业机器人、AGV/RGV 专用小车及物流调度系统、数据采集、能源管理、智能综合监控系统等技术,建设基于物料拉动的库线协同柔性装配线、全自动的铜母线、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及二次线束自动加工线,并针对生产组织特点,建成基于集团架构的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打造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配电设备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李玉祥坦言,作为离散型的制造业,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存在较高的定制化需求,因此对于人的需求始终是在的——需要工人按照图纸来及时改进工艺流程,因此并不能像有些行业那样可以彻底做到“黑灯工厂”。在目前于行业领先的基础上,他们还将持续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成为联通上游供应商和客户的数字化运营平台,为离散型制造行业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除了数字化工厂,李玉祥表示,白云电器的办公大楼也是自身数字化和低碳化的落地案例,“包括设备和能源控制系统,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进行了高度集中的控制,同时结合数字化工厂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积累了充足的能源互补领域的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大量运用了白云电器自主产品和软件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完全可以向其他制造企业输出,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贡献经验和智慧。
借力占据先机
第一批“减碳大师”包含了借助数字化手段在减碳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希望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其中的一员,白云电器是细分领域的领先者,也同时是整个生态的受益者。
“在行业里,白云电器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而施耐德电气是国际化的领先企业,不仅有很多领先技术,而且在市场布局和产业链上,也很有优势。”李玉祥表示,在与像施耐德电气这样的国际巨头的互补与合作中,白云电器一直在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模式,通过兼容、集成和吸纳施耐德电气的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全国的智能输配电市场上占据先机,并在整个生态圈的低碳化进程中,与供应链一同分享更大的蛋糕。
根据测算,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而发电行业占据了近一半。其中,已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2300多家发电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总共的排放量就接近40亿吨。毋庸置疑,电力行业是最重要的减排领域之一。
李玉祥分析说,电力行业要减碳,就要提高非石化能源发电的比重,从以煤为主到以非碳能源为主,不断优化化石能源的发电结构,“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源头”。同时,还要采取多种系统,促使电力系统节能降耗,并提高清洁能源的替代率,做到绿色电力供应“有求必应”。根据公开数据,从2006年到2020年,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5.3亿吨。
目前的整个能源结构,呈现出以新能源发电为主要的拉动力,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并以一定规模的火电作为补充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打造新型的电力系统,既要确保新旧能源混合发电之下输配电的稳定性,又要利用高度的智能化来提高电力调配的灵活性。
“对发电行业来说,要解决的输电网络问题有几个突出的特点。比如,远距离输电的规模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数倍。和传统火电发电不同,需要把输电规模扩大,同时把西部的清洁电力输送到东部来消纳,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为了统筹、引导大空间尺度上的发电资源和用户需求,大电网将会是基本形态,未来必然会实现全国电网的共享。”李玉祥表示,贴近终端用户(如工业园区、小城镇等)的分布式微电网的应用场景会是越来越广泛,并将成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为解决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装置比例高的特点,需要在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
作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领域的创新者,白云电器持续在做的,是在原有设备上通过研发做一些技术更新和改良,以提高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水平。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创新,成为行业领先的电力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发电和输配电之外,在新型电力的转型中,储能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李玉祥透露,白云电器正在着手准备,未来将会往储能的环节延伸发展。在“双碳”目标的契机下,他们致力于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和产品创新力的同时,也主动延伸产业链,为中国打造绿色的供应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