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绘制了今年能源系统重点任务的“施工图”。2023年,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继续被置于首位,油气增产增供分量不减,新能源维持高增速,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将加快推进。
在经历2021年多地限电、2022年夏季川渝电力吃紧及外部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之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
面临“安全—经济—低碳”这一“可能三角”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郭焦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表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目的就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安全—经济—低碳”这一“可能三角”的挑战,既要实现安全可靠,又要做到经济可行,还要满足“双碳”目标要求。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面临全面转型升级。
在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看来,“双碳”对煤炭、油气、新能源等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电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一次能源只是其应用方式的改变,是用、不用或者怎么用的关系,是“形”的改变;而对电力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包括前端生产结构的改变、终端电气化的提升,还包括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改变,是“神”的改变。
当前,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以煤为核心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同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又存在不可预测性、不稳定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挑起能源安全的“大梁”。
“今后随着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光伏、风电装机和并网数量的逐步增加,对灵活性电源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在短期内对相对便宜、更加可靠的煤电及煤炭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同时电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电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技术也将逐步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对煤电及煤炭的总体需求也会有所减少。总体而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及煤电仍将发挥能源及电力供应灵活调节、兜底保障作用。”郭焦锋表示。
2023年可重点考虑三项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能源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方向。
在刘满平看来,能源电力融合发展是抓住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在融合发展中电力是核心。但刘满平提醒,目前讨论“双碳”背景下不同种类能源发展前景时,都是就某单一能源而论的,没有从能源整体、系统方面来讨论。例如,大家在预测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峰值时,大都认为因为碳减排,煤炭、油气要减少多少消费量,很少考虑“双碳”背景下,不同能源融合发展后,是否会带来一些变化,或者一些增量等。
2022年12月29日,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与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双碳”背景下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报告》指出,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机遇一方面是“量”上的结构性变化,即电力、煤炭、油气等能源在“十四五”末或更远的时间点之前,增量差异引起能源领域的变革;另一方面是“质”上的,各行业通过统筹协调、相互支持实现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融合发展。
“在讨论能源融合发展所带来机遇的同时,还要讨论未来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例如产能过剩、价格上涨过快、收益不及预期、资产搁浅风险、金融风险、贸易摩擦风险、安全风险等。”刘满平说。
郭焦锋认为,要实现能源“安全可靠—经济可行—清洁低碳”这一“可能三角”,必须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之路。2023年可重点考虑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将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与光伏、风电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提升光伏、风电发展空间和并网水平。
第二,将燃气发电与光伏、风电技术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稳定性。
第三,将水力发电与光伏、风电发展有效结合,挖掘水力发电灵活性调节功能和水电基地的风电资源潜力,提升水力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